※佛規禮節不可疏忽─遵守者有功,違犯者有過 (摘錄自鸞書寶德雜誌48期8頁) 本道院無極瑤池金母 登台 96年9月22日 聖示:今夜探討【佛規禮節】之重要性。 賢生速凝神,靈體出竅。 陳生:徒兒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! 金母:徒兒免禮! 陳生:學道〈或學佛〉之人,第一步主敬誠,禮敬諸佛,乃是基本禮儀。 金母:諸生有幸而學佛,首先要學規矩,規矩在佛寺中稱為禮儀。禮是 禮節,儀是規儀,在佛寺有一定的禮儀清規,這是進入道場的諸 生所必須遵守規行的。 陳生:請恩師開示,徒兒等在道院中,該如何遵守禮儀,使同修或十方 善德不致失禮而求如法?〈禮佛之時,如何表達誠敬之意。〉 金母:諸生在禮拜佛像時,身與心都要放柔軟,自然而不緊繃,用至誠 的心意與虔敬的姿勢徐徐禮拜,切莫匆忙、急躁、浮動、散亂。 拜佛是爾們對仙佛表示基本的禮節,內心平和,虔誠恭敬,站立 時,直立而不動;下拜時,自然彎腰,動作不可生硬;只要心誠 ,動作就如儀了。 陳生:恩師所說的,乃是學道的基本功,呼籲修子宜特別注意。 金母:總而言之,就是不可草率了事,以示禮敬。 陳生:禮佛之前,是不是一定要先齋戒沐浴? 金母:佛殿乃是供奉諸佛菩薩,極為莊嚴肅穆的場所。不論是居家或往 道場禮佛,在進入佛殿之後,須心存誠敬,所以,在禮佛之前, 理當應先齋戒沐浴。 陳生:誦經之前,也一樣嗎? 金母:一樣的齋戒沐浴,不可不慎! 陳生:為什麼要有這樣的規矩? 金母:是在要求〈約束〉諸生展發一顆恭敬心。 陳生:徒兒在殿堂中讀經時,是否也有特別之注意事項? 金母:念佛、唸經,了了分明。徒兒須知,在稱念佛號或持誦經文的時 候,必須把每一個字都要唸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不可含糊其 詞,囫圇吞棗,段落要分明。 在誦唸經文的時候,每個字都要看清楚、唸明白,對於不認識的 字,於誦經之前都要先去查字典,必須清楚它的正確讀音與意義 ;力求一心不亂、妄念不起,抱持信願行的原則,精進而為。 陳生:在家裡誦經,也要比照在佛堂的規儀嗎?現在,小女亦懂得規儀 ,不會穿堂而過;如欲經過,都會由後繞道而行。在佛堂與在家 庭是否有所差別? 金母:如果小善女從爾身旁穿堂而過,不僅自失敬儀,又要擾亂汝心; 有事則應當遠繞而過,無誤!是以,無論何處,皆無分別。 誦經是修持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,護持他人修行,這是極基本的 規儀。 諸生切記!在舉辦法會、擴大共修或共修,於安放經典的時候, 態度亦必恭謹,將經本整齊劃一的安置妥當,不可閒置亂堆;手 持經本,態度必須誠敬,並防止經本掉落地上。 凡此種種,發自於內心的誠心造作,上天乃有功德之記錄,持之 以恆,亦是內德。 陳生:供佛的花、水果、供品,應該如何擺放,是否有一定的規矩呢? 金母:供佛的花,應該用鮮花,不可使用假花;供佛的花,不可以用鼻 子先嗅,也不可以踐踏。供品則以水果、餅乾、糖果為宜。 陳生:一般寺廟,常見信眾用竹籃盛裝供品,置放神桌,然後上香禮拜 ;是否有不妥? 金母:此乃信眾禮佛誠敬之心,只要整齊即可。況且寺廟中進進出出、 來來往往的人眾多,無法對其有所要求。 但是,今日諸生在道院中,對於佛規已有基本認識,當然供品不 可隨意放置!例如:在大法會大殿是二十供,左右兩旁是十供, 高矮分開,整齊劃一。供品擺放好了之後,不可隨意變動;因為 供桌上的物品,既已供養諸聖仙佛,自有護法或仙童在管理;如 果人世間又在亂動供品,法界就會呈現凌亂,不夠莊嚴;此項甚 為重要,不可不遵! 擺放供品,有包裝、有印刷字體者,一律把正面的字體朝向仙佛 ,讓仙佛一目了然,不但表示對仙佛的尊敬,亦是禮節之一。 此外,諸生如有請下供果或供品,必須先恭恭敬敬叩首之後,再 一供一供或一盤一盤請下來;千萬不可用手拿一粒、取一個、… 等,果然如此,則《司禮神》一定會記錄在簿子上,列為修子之 過錯。 陳生:一定要嚴格執行嗎? 金母:當然要嚴格執行。仙佛藉由各項活動之際,屢次示現,徒兒亦多 次見過法界擺置供品之實景;甚至於讓爾目睹擴大共修或大法會 進行之中,仙童在請供果之實際情形,就是在告知「佛規禮節」 。同理,【鸞期】之敬果亦不可疏忽。 陳生:【鸞期】之供品,是否還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嗎? 金母:徒兒再仔細瞧一瞧! 陳生:〈此時,仙佛示現【化景】。除了大殿,每一殿的供品也要這麼 整齊。陳生看見有諸天聖神仙佛降蒞道院,而且《司禮神》在巡 視與查看,並且一一登錄於簿子上,……。〉 啊!慘了。每一期【鸞期】,此一項目,我們都被扣分數。 金母:隨意擺置供品,或者擺設不整齊,《司禮神》在巡視與查看之際 ,缺失之處,將一一記錄;長久沿習,則會消減福祿。 【鸞期】之日,有奉旨之主著仙師以及其他敦聘或結緣之仙佛會 降蒞道院,是以,早上就必須先上供,切記! 此外,有關獻香、供茶,爾等太過於潦草行事,盼速速改善。 一般鸞堂,被精修道子所垢病,【佛規禮節】之散漫,就是其中 之一;亦即表示【佛規禮節】之不注重,良好的磁場,就不易聚 集。道院即是提升為【道場】,【佛規禮節】乃必須特別注重。 陳生:徒兒叩求恩師慈悲赦罪!那麼,【鸞期】之時,有同修在讀經、 拜懺、持咒或看書,已有多次見過,仙佛之加持時,都會跳過, 是何因? 金母:徒兒反思,世間學校,老師上課之時,學生可否做其他之事呢? 陳生:當然不可以。 金母:上蒼應運而設立【鸞門】,代天宣化,普傳大道真理,此為千載 難逢之殊緣!然而,【鸞期】乃是仙佛講道授課之時間,鸞生宜 聚精會神護持與聆聽,以攝受真理,此為基本禮儀。 有緣仙佛為嘉勉修子之精勤,有時會特別加持,乃因修子虔心護 持之故。如若一心數用,心有旁騖;相對的,仙佛當然不予加持 。 所謂:「佛規禮節」,就是佛堂或道場所制定的禮節,包括言行 等,不是隨個人的喜好,而是一套固定的程序,一則藉事攝受個 人內心的虔敬,二則規範團體的共同依循。 平常有《司禮神》在巡視,有舉辦共修法會或大法會之期間,更 派駐有《功過司神》,一一監察,並予以記錄,以昭賞善之至公 無私。遵守者有功,違犯者有過,勉之! 陳生:感謝恩師慈悲開示! 金母:可。停筆。 吾退! 陳生: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! 佛規禮節:規矩•亦是戒律──三關九口:檢定修子之行持 節錄自《天佛院遊記:第十回丹陽全憑規戒清•臨淵履薄放心行》 凡三界之原靈,欲歸「洞天福地」,個個需經三關九殿之考核無訛 ,而後始得歸之也。 首關是【紫陽關】,第一殿:神陽殿,第二殿:清陽殿,第三殿: 碧陽殿。然後,原靈送到第二關是【和陽關】,第一殿:【丹陽殿】, 就是〈考核規戒〉。 在世無論皈依任何教門之修士,均有其必需遵循之規戒,雖然各教 門戒條不盡相同,但歸納之不外三點:心清、身清、行清。 一•所謂「心不清」者,口齋心不齋者是也。 心中匿藏貪、嗔、痴之邪妄,不符中道思想。或偏激消極,狂熱衝 動,迷痴執著,對待分別者,皆屬之也。 附帶說明:口齋非專指茹素而言。如:花言巧語、搬是弄非,以訛 傳訛,天機惑眾、惡言傷人、綺言騙人。或抽煙、飲酒、嚼食檳榔,皆 屬口不齋之行為,若是心齋口不齋,會陷「身」入於不清之境。是故心 清者,乃指〈口齋心亦齋〉也。 二•所謂「身不清」者,乃指舉止非禮,足涉不正當場所,身行離 道之事。如:不淨身焚香禮佛;或衣冠不整、赤身擅入寺觀廟堂、佛壇 ;或神聖臨壇時,嘻笑喧嘩、走動亂禮者;或乾坤混淆,破壞聖地之莊 嚴;或焚香叩首,拍墊邪眼,流於形式者,皆屬之也。 三•所謂「行不清」者,乃指呵風罵雨,怨天尤人、慢待尊長、污 染江河,露恥日月,藉善騙財、設計陷人、驕侈荒淫、偷盜搶奪、妄用 功德金等一切違背道德之行為,皆屬之也。 靈丙:弟子林○○叩見祖師,吾在世乃是皈依天道之白陽門徒,受明師 點化,得明正道,諸惡不作,眾善奉行。平時除焚香禮佛,參加 各種研究班外,更常跟隨點傳師開荒佈化。待人處世,低心下氣 ,彬彬有禮,和藹誠懇。遇有行功機會,吾亦能量力而為,如此 進道不懈,終生茹素,雖然未能達到明心見性之悟境,但自問是 一個腳踏實地之修道者,以上報告,請祖師鑒鑑核。 真君:啟稟殿主!林生所說與簿籍記錄符合,唯林生在世犯了極大錯誤 ,心中認為天道佛規禮節,才是最高級、最標準之宗教儀式,以 致對於其他教門禮節不屑一顧。 又其住宅邊有武乩救世,彼每每見之,雖無毀謗之言,不過心中 鄙夷之意現於形色。 再者,常認為「合同」只能拜「無極」之神,如用以拜「氣天」 之神,則「氣天」之神會消受不起。 以上數點錯誤觀念,請殿主裁奪。 祖師:恭喜林生三世有修,今生得逢明師正道。查爾亦是真修之士,奈 因爾之心性不能容納同是隨緣度化之其他教門。此乃未能領悟萬 法平等,只在真心引人,慈悲方便之義諦,是以犯了自我門戶之 執著與貢高。雖未造下口業與身業,可是心未能清,判爾前往「 磨心自新室」接受教育為期二旬。望爾好好體悟,並徹底剷除潛 意識內之執著。 世上武乩與紅陽時期之宗教儀式,雖然形式上或與白陽法門有所 差別,但其因材施教,應緣度化之功能同樣重要,亦不可輕視。 這就如同學校教育,雖有幼稚園、小學、初中、高中、大學之分 ,但其教育意義皆是一樣,豈能以大學而輕視小學乎?望修子能 領會此中原由,不要犯了唯我獨尊,輕視他教之毛病。 靈戊:弟子劉○○叩見祖師,吾在世亦是皈依天道,經過明師指點明路 。因吾學歷高,口才敏銳,蒙前輩之成全,參加講師訓練班,並 努力鑽研五教經典,最後成為一位成功之講師。 吾一生不論風雨、遠近到處傳佈真理,而且自己更是以身作則, 成全不少道親去惡向善,認理皈真,開設許多佛堂。 因吾身為講師,故日常總是循規蹈矩,不敢疏忽規戒,以上在世 情形簡單報告……。 真君:啟稟殿主!劉生之言與簿籍記載皆符,乃為一不可多得之代天宣 化人才,但其只注重其講師之任務,故每在點道或仙佛臨壇開沙 批訓時,認為不關己事而閒散壇邊,與其他道親閒聊或論道,完 全忽略職責外之規戒,此點還請殿主裁斷! 祖師:善哉!天地無言,惟賴人語。劉生代天宣化,立功立言,令人敬 佩。爾之聖職雖無虧缺,但於職外之規戒則非存心之疏忽,故吾 不懲罰爾,判在「懺悔室」中懺悔二旬,再候定奪。